保健食品-天麻介紹

瀏覽:437      發佈時間:2012-10-16 16:10:02 Share |


天麻屬( Gastrodia R . Br. )在蘭科中隸屬樹蘭亞科( Epidendroidae )天麻族( Gastrodieae )天麻亞族( Gastrodinae ),全世界約有 20 種以上,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、溫帶以至寒溫帶山地。自西從馬達加斯加經斯里蘭卡、印度、喜馬拉雅山以南各國、東南亞諸國以至新幾內亞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新喀里多尼亞、日本、朝鮮、中國,以及原蘇聯遠東地區均有分布。 


天麻屬中已發表而可以確認的種,在中國大陸以前僅有 1 種及 1 個變型,即天麻( G. elata Bl. )及綠天麻( G. elata Bl. f. viridis Makino )。在中國,台灣紀錄有 6 個種和 1 個變型,其中 3 個種被確認,即天麻( G. elata Bl. )、細天麻( G. gracilis Bl. )與南天麻( G. javanica (Bl.) Lindl. )。 1983 年在雲南發現一新種:疣天麻( G. tuberculate F. Y. Liu te S. C. Chen )。因天麻是著名中藥材,近幾十年來,由於藥源緊缺,中國大陸各產區先後開展了對野生天麻的馴化栽培,使人們對天麻屬植物有了較廣泛的了解。在雲南石屏又發現 1 個具有多方面原始性狀的新種,即原天麻( G. angusta S. Chow et S. C. Chen )。以上是大陸地區與臺灣已被確認的 5 個種。 
最初,天麻是民間的
保健食品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“久服益氣力,長陰肥健,輕身增年”,基本上是保健功能。蘇州評彈《唐宮驚變》裡說,唐明皇李隆基每日清晨調服一盅赤箭粉滋補身體,然後臨朝理政。故大書法家柳公權有《求赤箭帖》,取天麻作扶老之用。可見在唐代,天麻是身價很高的營養保健品。到了宋代,天麻日漸偏於藥用。著名的以天麻為君藥的方劑如《聖濟總録》的天麻散、《魏氏家藏方》的天麻丸,均出現在宋代,其應用遍及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主治息風止痙,平肝潛陽,袪風通絡。中醫有內風、外風之分。外風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自然界的 “ 六淫 ” 之風侵襲;內風主要指肝風內動、肝陽偏亢、眩暈麻木一類。因為肝為風臟,“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”。息風,息的是內風;袪風,袪的是外風,故天麻素有“定風神藥”之譽。 


【異名】 
赤箭、離母、鬼督郵《本經》,神草《吳普本草》,獨搖芝《抱朴子》,赤箭脂、定風草《藥性論》,合離草、獨搖《本草圖經》,自動草《湖南藥物誌》,水洋芋《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》,白龍皮,赤箭芝《本草綱目》。明天麻。 
【原植物考證】 
藥用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( Gastrodia elata Bl. )的乾燥塊莖,為多年生寄生草本與蜜環菌〔 Armillaria mellea (Vahl. ex Fr.) Quel 〕共生。全株不含葉綠素,塊莖肥厚,肉質,為長橢圓形,長約 7~15cm ,徑 3~4.5cm ,有均勻明顯的環節,地上部分的花莖俗稱“赤箭”,由混合芽發育而成,呈圓柱形,黃赤色或水紅色,高 100~140 公分,直徑為 1~1.2 公分, 6~7 節。葉退化為膜質鱗片,鞘狀包莖,互生,長 2.7~3.5 公分,黃紅色。總狀花序頂生,花序軸長 30~45cm ,花為淡橙紅色或黃綠色;花梗短於子房,扭曲,苞片膜質,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;花被合生成壺狀,口部斜形,基部下側稍膨大,先端 5 裂,裂片卵圓形,內輪 2 片略窄;唇瓣白色, 3 裂,中央裂片較大呈舌狀,具乳突,邊緣不整齊,上部反曲,基部貼生於花被筒內壁上,有一對肉質突起;合蕊柱狀,長 5~6mm ,頂端呈齒狀分裂,能育冠狀雄蕊一枚,著生於雌蕊上端 。花藥 2 室 ,內藏黃色花粉塊。子房下位,子房柄做 180 度扭轉。朔果長圓形至倒卵形,長約 15mm ,有 6 條縱縫線。種子多而細小,呈粉末狀。花期 6~7 月,果期 7~8 月。生於海拔 700~2800m 範圍內的山區,喜涼爽、陰濕、疏鬆肥沃土壤、腐殖質較厚的地方。現多人工栽培。本種為紅天麻。 
同種的變型烏天麻( Gastrodia elata Bl. f. glauca S. Chow )、綠天麻( Gastrodia elata Bl. f. viridis Mak )、黃天麻( Gastrodia elata Bl. f. flavida S. Chow )等亦作為天麻入藥。 
中國人食用和藥用天麻的歷史,至少有兩千多年。天麻原名赤箭,首載於《本經》,列為上品。《吳普本草》載:“莖如箭赤無葉,根如芋子 …… 。”《雷公炮炙論》首載“天麻”之名,詳述了天麻的炮炙方法。《開寶本草》重出一條“天麻”云:“葉如芍藥而小,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杆,莖端結實,狀若續隨子,至葉枯時子黃熟,其根連一二十枚,猶如天門冬之類,形如黃瓜,亦如蘆菔,大小不定。” 
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莖似箭杆,赤色;端有花,葉赤色,遠看似箭有羽”。赤箭之名,由此而來。但赤箭的藥用和食用部分,則是它的白皙微黃略呈透明的塊莖。後來有的本草著作誤以為赤箭的藥用部分即是其莖,並把赤箭和天麻視為二物。這一點直到宋代才完全分辨清楚。 
《本草圖經》:“ 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,然不中藥用。今三、四月採苗,七、八、九月採根。《本經》但云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根,不言用苗,而今方家乃並用根苗,各有收採時月,與《本經》參差不同,難以兼著,故但從今法”。“天麻,今京東、京西、湖南、淮南州郡亦有之。春生苗,初生若芍藥,獨抽一莖,直上高三四尺,如箭杆狀,青赤色,故名赤箭芝。莖中空,依半以上,貼莖微有尖小葉,梢頭生成穗,開花結子如豆粒大;其子至夏不落,卻透虛入莖中,潛生土內;其根形如黃瓜,連生一二十枚,大者重半斤或五六兩,其皮黃白色,名曰龍皮; 肉名天麻。二月、三月、五月、八月內採。初取得趁潤刮去皮,沸湯略煮過,曝乾收之。嵩山、衡山人或取生者蜜餞作果食之,甚珍。” 
《綱目》 :“《本經》 云有赤箭,後人稱為天麻,甄權《藥性論》云,赤箭芝一名天麻,本自明白。宋人馬志重修本草,重出天麻,遂致分辨如此。沈括《 夢溪筆談 》……雖是,但根莖並皆可用。天麻子從莖中落下,俗名還筒子。其根曝乾,肉色堅白如羊角色,呼羊角天麻;蒸過黃皺如乾瓜者,俗你醬瓜天麻,皆可用者。一種形尖而空,薄如玄參狀者,不堪用。 ” 
【療效考證】 
《本草衍義》 :“ 天麻,用根,須別藥相佐使,然後見其功,仍須加而用之。人或蜜漬為果,或蒸煮食,用天麻者,深思之則得矣。” 
《綱目》 :“ 天麻,乃肝經氣分之藥。《素問》云,諸風掉眩,皆屬於木。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。按羅天益云: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治。天麻乃定風草,故為治風之神藥。今有人服天麻藥,遍身發出紅丹者,是其袪風之驗也。” 
《本草新編》 :“ 天麻,能止昏眩,療風袪濕,治筋骨拘攣癱瘓,通血脈,開竅,余皆不足盡信。然外邪甚盛,壅塞經絡血脈之間,捨天麻又何以引經,使氣血攻補之味,直入於受病之中乎。總之,天麻最能袪外束之邪,逐內避之痰,而氣血兩虛之人,斷不可輕用之耳。” 
《本草正義》 :“ 天麻氣味,古皆稱其辛溫,蓋即因於《本經》之赤箭,而《開寶》、甄權諸家,稱其主諸風濕痹,冷氣癱瘓等證,皆因辛溫二字而來,故視為袪風勝濕,溫通行痹之品。然潔古諸家,又謂其主虛風眩暈頭痛,則平肝息風,適與袪風行痹宣散之法相背。使其果屬辛溫宣散,則用以治虛風之眩暈頭痛,寧不助其升騰而益張其焰?何以羅天益且謂眼黑頭眩、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治?從此知果是風寒濕邪之痹著癱瘓等症,非天麻之所能奏效也。蓋天麻之質,厚重堅實,而明淨光潤,富於脂肪,故能平靜鎮定,養液以息內風,故有定風草之名,能治虛風,豈同誑語。今恆以治血虛眩暈及兒童熱痰風驚,皆有捷效。故甄權以治語多恍惚、善驚失志,東垣以治風熱、語言不遂,皆取其養陰滋液,而息內風。蓋氣味辛溫之說,本沿赤箭之舊,實則辛於何有,而溫亦虛言。 ” 
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 助陽氣,補五勞七傷,通血脈,開竅。” 
《開寶本草》:“ 主諸風濕痹,四肢拘攣,小兒風癇,驚氣。利腰膝,強筋力。” 
《本草匯言》:“ 主頭風,頭痛,頭暈虛旋,癲癇強痙,四肢攣急,語言不順,一切中風,風痰。 ” 
【採收加工】 
天麻從種子萌發後由胚直接生長成原生塊莖( Prototuber )或原球莖( Protocrom ),由原生塊莖生長成初生塊莖( Primarytuber ,俗稱米麻、白麻),再由初生塊莖生長成次生塊莖( Secondarytuber ,俗稱箭麻)。 
天麻的採收宜在休眠期進行。冬栽的第 2 年冬季或第 3 年春季採挖;春栽的當年冬季或第 2 年春季採挖,收穫時先取菌材,後取天麻、箭麻作藥,白麻和米麻作種。收穫後要及時加工,趁鮮先除去泥砂,按大小分 1 到 4 等級,水蒸煮, 150 克以上的大天麻,煮 10~15 分鐘, 100~150 克者煮 7~10 分鐘, 100 克以下者煮 5~8 分鐘,等外的煮 5 分鐘,以能透心為度,煮好後放入燻房,用硫黃燻 20~30 分鐘後用文火烘烤,炕上溫度開始以 50~60 ℃為宜,至 7~8 成乾時,取出用手壓扁,繼續上炕,此時溫度應在 70 ℃左右,待天麻全乾後,立即出炕。
【 產地 】 
在中國的分布地區很廣泛 , 其分布於:雲南、貴州、四川、重慶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陝西、湖北、山東、浙江。此外,甘肅、青海、西藏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福建、河南、河北、台灣等地也有分布。 以貴州產,質量較好。家種天麻大陸各地區均有栽培,以陜西產量最大。 
【 藥材鑒別之 性狀特徵 】 
野生原皮天麻的性狀鑒別其塊莖呈長橢圓形,扁縮而稍彎曲,長 5~12 公分,寬 2~6 公分,厚 0.5~3 公分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微透明,有縱皺及溝紋,由潛伏芽斷續排列成多環的點狀環紋,有的尚可見附著的棕褐色蜜環菌菌索。頂端有紅棕色芽苞(冬麻,俗稱“鸚哥嘴”或“小紅辮”),或殘留莖基或莖痕(春麻);底部有圓臍形疤痕,為與母麻分離後遺留的痕跡,習稱“肚臍眼”。質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平坦,角質樣,黃白色或淡棕色,有光澤。氣特異,味甘,微辛。
明天麻外形與原皮天麻相同,因去皮後加工,故多呈透明狀,表面僅隱約可見環紋。 
春麻頂端具殘留莖基,斷面多中空,體輕。 
有性繁殖的天麻(母麻)外觀性狀與野生品相同,子麻(第 2 代以後)及無性繁殖之第 2 代天麻較野生天麻為長,自第 3 代以後更瘦扁而長,其餘與野生品同。 
【 常見天麻偽品的鑒別 】 
紫茉莉 
系紫茉莉科植物 Mirabilis jalapa L . 經加工乾燥的根。別名胭脂花。 
馬鈴薯 
茄科植物 Solanum tuberosum L . 經加工乾燥的塊莖。別名洋芋、土豆。 
大理菊 
菊科植物 Dahlia pinnata Cav . 經加工乾燥的根。別名大理花、西番蓮。 
芋頭 
系天南星科植物 Colocasia esculenta (L . ) Schott . 經加工乾燥的根莖。別名芋艿、芋根。 
蕉芋 
系美人蕉科植物 Canna edulis Ker . 經加工乾燥的根莖。別名芭蕉芋。 
黃精 
百合科植物 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. et Hetemsl . 經加工乾燥的根莖。別名老虎薑。 
商陸 
系商陸科植物 Phytolacca acinosa Roxb . 經加工乾燥的根。別名山蘿蔔、見腫消。 
天花粉 
葫蘆科植物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l . 經加工乾燥的根。別名婁粉、栝樓根。 
羊角天麻 
有兩種:( a )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[ Cacalia tangutica ( Franch . ) Hand . - Mazz . ]經加工乾燥的根,別名羊角天麻、水葫蘆七、山蘿蔔。 
( b )槭樹科植物大九股牛[ Dobinea delavayi ( Baill . ) Engl . ]經加工乾燥的根莖,別名綠天麻、羊角天麻、大接骨。 
羊角天麻者為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及槭樹科植物大九股牛的塊根,其功能、主治與天麻不同,屬於名稱混淆應注意區分。 
最常見的天麻偽品有紫茉莉、馬鈴薯、大理菊、芋頭、焦芋等,其藥材性狀檢索、外觀、組織比較如下: 
1 . 頂端可見鸚哥嘴或殘留莖基,環紋明顯: 
1 )環紋為人工針刻而成,鸚哥嘴為人為扎制。…馬鈴薯 
2 )環紋為自然狀態,鸚哥嘴亦為自然狀態: 
( 1 )環紋點狀,體堅實,易折斷,斷面呈角質樣: 
( 2 )環紋為線狀,體較軟,不易折斷或打碎,斷面有點狀纖維,味甜。…蕉芋 
2 . 頂端僅有莖基,無環紋,偶見鬚根痕: 
1 )斷面有同心環。………紫茉莉 
2 )斷面無同心環。………大理菊 


【化學成分】 
天麻中含量較高的主要成分是天麻苷( gastrodin ),也稱天麻素 ,是主要藥用成分,其化學名為:對烴甲基苯 - β-D- 吡 喃葡萄糖苷( P-hydroxymethylpenyl-β-D-glucopyranoside )。另含天麻醚 苷( gastrodioside )、對 - 烴基苯甲醇、對 - 烴基苯甲醛、 4- 烴 苄 基甲醚、香草醇( vanillyl alcohol )、枸櫞酸( citric acid )、枸櫞酸甲酯( methyl citrate )、琥珀酸( succinic acid )、棕櫚酸( palmitic acid )、 β- 谷甾醇( β-sitosterol )、胡蘿蔔苷( daucosterol )、蔗糖( sucrose )。 
初生球莖的外層組織含有一種抗真菌蛋白(是一種單多肽鏈抗真菌蛋白質稱 GAFP )對保護天麻次生塊莖免受蜜環菌侵染有著重要的作用。天麻尚含幾丁質酶( chitinase )和 β-1,3- 葡聚糖酶( β-1,3-glucanase )。還含具增強免疫作用的天麻多糖 ( 質量好的天麻含量高 ) 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其中以鐵的含量最高,硼、錳、鋅、銣、鈦、銅等次之。也富含氨基酸( 7 種必需氨基酸組成齊全,為蘇氨酸、纈氨酸、蛋氨酸、亮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賴氨酸、異亮氨酸)。 
【性味】 性平、味甘。 
【歸經】 歸肝經。 
【功能與主治】為 平肝息風止痙藥,其功能有 息風止痙 , 平肝陽 , 袪風通絡 。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, 抽搐拘攣 , 破傷風 ,頭痛 眩暈 , 半身不遂 ,口眼歪斜, 肢麻 , 風濕痹痛 。 
【用法用量】 一錢至三錢,煎服。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。 
【 使用注意 】 氣血虛甚者慎服。 陰虛液少、舌絳胎剝者,則宜滋腎養陰為主,一般不用天麻。 


【藥理作用】 
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 
1. 抗驚厥作用:我國利用天麻抗驚抗癲的歷史悠久,祖國醫學早有記載。明代李時珍所著 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天麻“主諸風濕痹,四肢拘攣,小兒風癇,驚氣”。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,不少學者通過動物實驗,肯定了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天麻素 、香甲蘭醇及香甲蘭醛等均具有 抗驚抗癲作用 。 
2. 鎮靜催眠作用: 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天麻治療“語多恍惚,善驚失忘”。《最新生物學》記載天麻有鎮靜 作用,可治神經衰弱 。現代研究天麻素,香草醇等有此 作用 。 
3. 鎮痛作用:鎮痛成分為天麻素,野生天麻比栽培天麻的作用強 。

 
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 
1. 對心臟的作用:天麻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使心肌耗氧量減少,心率減慢,可提高冠狀動脈流量。 
2. 對血管血壓的影響:可降低血管阻力、可使血壓下降、增加腦血流量。 
3. 對微循環的影響:可對抗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效應,故對微循環障礙有顯著的預防作用,尚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功能可對抗血栓形成。 


抗炎 、免疫 作用 
天麻對炎症早期的滲出與腫脹有抑制作用,對炎症後期結締組織增生無抑制作用。 
天麻(天麻多糖)能顯著增加脾臟的重量和 T 淋巴細胞數,顯示天麻對免疫功能可能有促進作用。 
促智 、抗衰老 作用 
天麻可使大腦膠質細胞增生,對增強大腦學習, 記憶是有益的; 臨床上應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症。 
天麻可使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( SOD ) 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( GSH-Px ) 活力明顯增加而有抗氧化的作用。

 
天麻的其他藥理作用 
1. 耐缺血缺氧作用:天麻有明顯抗心肌缺血作用,天麻能明顯提高肌體耐缺氧能力。 
2. 天麻有增強耐力 、 抗疲勞的作用。 
3. 對小腸的作用:有輕度加強小腸蠕動的作用而有促消化增食慾。 
天麻的藥物代謝動力學過程 
天麻素及天麻 苷 元口服吸收差肌注有 較好的生物利用度。 
天麻 苷 元比天麻素易與血漿蛋白結合故在組織中分布不廣。 
香草素口服吸收快,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腸,具有腸肝循環作用,代謝產物為游離和結合的香草酸和香草醇。 
天麻的毒副作用 
在 《本草綱目》中早有 天麻無毒的 記載 。近代藥學研究也證實其說。 


【 臨床應用 】 
1. 治小兒諸驚可用 《魏氏家藏方》的天麻丸。 
2. 治小兒脾虛慢驚風可用 《本事方》的醒脾散。 
3. 治破傷風引起的痙攣抽搐、角弓反張可用 《外科正宗》的玉真散。 
4. 近年用天麻提取有效成份製得香莢蘭醛片,治療癲癇大、小發作有效。 
5. 治肝陽上亢,肝風上擾的眩暈、頭痛、失眠可用 《雜病證治新義》的天麻鉤藤散 。 
6. 治風痰上擾之眩暈、頭痛常與半夏、白朮、茯苓等藥同用,如半夏天麻白朮湯。 
7. 治中風手足不遂、筋骨疼痛、行步艱難、腰膝沉重可用 《聖濟總錄》的天麻 丸。 
8. 治風濕痹痛、關節屈伸不利者可用 《十便良方》的天麻酒 。 
9. 治高血壓可用天麻 5 克,野菊花、杜仲各 10 克,川芎 9 克水煎服。(《秦嶺巴山天然藥物誌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