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誤解了徵信真正的涵義!」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說,在台灣,眾多人作為,徵信照舊捉姦;哲理上,徵信源自17世紀的英國,馬上,企業信用已被視為交易時的重要引據,而中華徵信所的主導工作,就是統計、評鑑公司信用,「替企業打分數」。
中華徵信所每年推行台灣5000大企業排名,並建立資料庫。張大為指,評鑑尺度包含營收、投報率,「是不是好公司,至少要拿出數字來衡量」,有意來台投資的廠商,倘若下了飛機重新蒐集資料,還不及先上中華徵信所網站,搜尋務求的佳音,「我們的工作,好像替你跑腿,彙整、解讀資料,讓你認識1家公司。」
「社會我們對徵信業的清楚,僅止於偵探、外遇、捉姦,所有人誤解了徵信真正的涵義。」張大為解釋,徵信思維源自17世紀的英國,肇端,企業信用已是交易時的要點參考,在歐美文化中,「他們有1塊錢,會想做10塊錢的生意,他就會建立信用。」
東西品質,同樣公司信譽,瑞士手表、日本機器人之以便揚名全球,關鍵就在信用。張大為以為,「不然你的信用被我們曉得,那縱然事功的。」什麼樣的人才,吻合來徵信所工作?張大為說,早年中華徵信所期求財經人才,目前則期求通才,大真憑實據時代來臨,在通訊氾濫的情事下,能有效貫通、篩選資料,擅長邏輯思慮、條分縷析的人,才有措施接納行旅委託,去會意1家公司。
營收、獲利,不見得是評鑑企業的唯一法規。張大為專心,早在20年前,中華徵信所就肇始思考,能否改採「辦公室氣氛」、「領導人企圖心」等面向,對公司齊頭並進評比,「從而,當我們接觸到『B型企業』(B Corp)時,就主張英雄所見略同。」
「B型企業」專心,企業在尋求利潤極大化的而今,也盡量關心地帶、同事,以及顧客權益。張大為說,1家公司對同事好不好,社區對這家公司的體會,都要能被衡量,而B Corp,就倡導了很具體的指標。
中華徵信所本身也是取得「B型企業」認證的公司,且積極宣傳B Corp金額,在「B型企業」觀念加持下,未來的台灣企業評比,可望現形多元指標,改寫多數人對「好公司」的原則。